2025年東南亞電子商務市場整體將佔零售業6.4%市值,其中印尼就佔了超過一半,將佔據市值460億美元的市場。
開票30分鐘後,賴清德與蕭美琴一路領先,民進黨總部於20點31分宣布賴清德、蕭美琴當選。他也透露,歡迎各界推薦專業人才,一起為國家發展來努力。
感謝台灣人民共同寫下了民主的新頁,並向世界展現了對民主體制的珍惜,這是我們永不放棄的堅持。2022年1月,賴清德訪問宏都拉斯完畢返回台灣時過境舊金山,並與美國眾議院議長南西・裴洛西舉行半小時視訊會談。賴清德擔任副總統的任內,蔡英文交付了轉型正義、原住民族轉型正義、2030雙語國家、國家戰備物資整備、醫療衛生國際合作計劃等任務給予他負責。」 賴清德:從醫師到市長,再到總統 賴清德本來是內科醫師,出生於新北市萬里區,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和民主進步黨主席,曾任行政院院長、台南市長、立法委員、國民大會代表等職務。2019年時,賴清德投入民進黨黨內的總統初選,經歷許多爭議波折,最終敗給尋求連任的蔡英文。
他接著說道,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,將用交流取代圍堵、對話取代對抗,自信的和中國展開交流合作,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,達到和平共榮的目標。賴清德首先向兩位候選人道謝:「感謝兩位對手所展現的民主風度。許多地方政府與中國簽訂的農業契作條約,就是法律戰的一環,除了造成經濟上的依賴之外,還可以進一步形成國內統戰的網絡。
戰爭與和平的灰色地帶 一般來說,人們會把「戰爭爆發前」當作平時,「戰爭爆發後」則視為戰時。沈伯洋指出,中國的統戰策略,是要影響那些「在中間的,沒有特定立場的人。不願投降的則大約有50%。文:陳洧農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舉辦「媒度Salon」系列講座,本場主題為「媒體x國防:新聞自由vs全民國防,認知作戰下該有什麼媒體素養?」,邀請黑熊學院院長沈伯洋主講。
現在則講「一代一線」:青年一代與基層一線。談到輿論戰或認知作戰,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假消息,然而沈伯洋表示,中國對台灣進行的輿論戰,80%都跟「真假」無關,反而是前述的「敘事攻擊」居多,也就是編造一種視角。
「最後你出來闢謠說沒有,台灣政府真的有做什麼的時候,沒有人理你了。聲量越大,國際支援的可能性越低,對中國來說是最好的劇本。可以看出,年輕族群一直都是重要戰場,而統戰主打的思想講白了就是「你可以不喜歡中國,但美國和日本也不是什麼好東西」。」沈伯洋說:「所以這不是假消息,你不能用闢謠的方式說這是謠言。
」 統戰的作用 在中國對台的作戰方式中,《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》已經明確指出,要加強法律戰、心理戰、輿論戰。又如中國曾數度在臉書上動用上萬帳號渲染「台灣空氣汙染嚴重」,在花了一個月炒作後,加上一句:空汙那麼嚴重,就是因為政府什麼都沒做。首先,兩者在預算上就無法相提並論。除了「在網路上作戰」之外都很直觀,到底「在網路上作戰」是什麼意思? 簡單的說就是「抵抗戰爭敘事」
「中國」 一詞不僅華夏用之,古時的越南以及日本皆曾自稱為「中國」。日文則使用漢字「中国」(發音Chū-goku)。
韓文為중국(發音jung-guk)二者皆為「中國」之音譯。後世幾位歐洲著名的漢學家、語言學家亦支持此說,如:法國的鮑迪埃(Guillaume Pauthier,1801-1873)、伯希和(Paul Eugène Pelliot,1878-1945),以及德裔美籍的勞費爾(Berthold Laufer,1874-1934)等人。
「China」之漢字取其音譯為「支那」或「脂那」、「至那」,另譯有「震旦 」、「振旦」、「真旦」等,(此與支那、脂那、至那為同詞源,見下文)近兩千年以來即見於佛經及史籍之中。唐玄奘法師(602-664 年)所著之《大唐西域記》中記載,戒日王問玄奘:「大唐國在何方?」玄奘對曰:「當此東北數萬餘里,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(Mahachinasthana)是也。「China」是自古外國人稱呼華夏地區的地理名詞,英語、德語、西班牙、葡萄牙等語同為「China」、法語為「Chine」、義大利語為「Cina」,以上諸語皆源自拉丁語的「Sina」。漢語的首字「dž」在伊朗語中被硬顎音「Č」複製。支那、脂那、至那,及震旦 、振旦等同源之音譯在西元三世紀的東漢末、西晉時期始見於佛教經典。譯云:伏願『支那』皇帝,福壽圓滿。
)⋯⋯」據云,成光子於漢獻帝建安十年(西元205年)奉命入印度。在承繼中古漢音的台語(閩南語)、客家語中即是濁音,陽平聲,音/džin/,發音與上述勞費爾考證之諸內亞語一致。
因其語系與漢語差異太大,無法掌握中古漢語音韻豐富的八個聲調,逐漸將中古漢語簡化,轉變成為近代官話(北方普通話),「秦」才變為清音的/tʃin/。China(支那)一詞源於西元前9世紀受周朝封於秦邑(今甘肅天水)之「秦國」 歐洲人開啓大航海時代之後,最早提出這個理論的歐洲學者,是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籍傳教士衛匡國(Martino Martini)。
支那一詞源自西元前九世紀建立的秦國,非六百多年後統一中原的秦始皇之秦國。此轉變肇因於國家公權力的強行干預,扭曲原義,以教科書及媒體洗腦,將「China」 與「中國」畫上等號。
隋朝天竺法師那連提耶舍(西元490-589年)譯《佛說德護長者經》:「我鉢當至沙勒國,從爾次第至脂那國。東晉帛尸梨密多羅(西元?~343年,西域龜茲國人)的《灌頂經》(卷六)說:「閻浮提界內,有震旦國,我遣三聖在中化導」。文:施雅仁(Allen Shih) 「China」之由來 今日的中文使用者習慣將「China」與「中國」互譯似乎已是天經地義、理所當然。而拉丁語「Sina」 則源於古希臘語「Činai」(羅馬字母轉譯)。
他於1655年出版的《中國新地圖》(Novus Atlas Sinensis),在序言中提出了此觀點。以上諸語中的「i」皆發長母音/iː/,中古英語「China」的「i」原本也是發長母音/iː/,發音為/`tʃiːnә/,是到了14-15世紀發生了語音轉變 :「元音大轉移」(Great Vowel Shift)【註1】,長母音的/iː/最終轉化成了現代英語的/ai/,因而英語才會將China發音為/`tʃainә/,與原音不符。
」此說之「支那為秦之音譯」無誤,然而起源於「秦始皇之聲教遠被外國人」則差矣。秦的古語音值是/dzin/、/džin/,(為濁音),在伊朗語Čīn發音即是/džin/,而以上之梵語,古希臘語之名稱與語音亦皆一致。
而日語讀音 「じん」(jin)、韓語為 「진」(jin)皆保留濁音。《宋史》的《天竺國傳》曰:「天竺表來。
」(「摩訶」是大之意,即大至那國),又曰:「或作震旦、脂那,今作支那。如《釋迦方誌》(成書於西元650年)卷上「中邊」篇引「成光子」言:「中天竺國東至振旦國五萬八千里,(振旦即神州之號也,彼人目之。而同屬漢字文化圈的越南、韓國,以及日本也是如此:今越南文翻譯「China」為Trung Quốc(發音ChongKuok)。通曉多種中亞語言的勞費爾提出以下考證:「China」的中古波斯語(轉譯為羅馬字母 , 以下諸語言同)是「Čīn」,梵語(Sankrit)為「Cīna」,亞美尼亞語為 「Čenk、Čenastan」,粟特語(Sogdian)為「Čynstn 、Činastan」(Čynstn發音為/dzinsdan/,Činastan為/dzinasdan/,「-stan」之後綴詞為「的土地」之意【註3】,佛經譯經師取其前後音,譯為震旦、振旦、真旦等),對應於古希臘語的「Činai」,而帶有Č的伊朗語形式對應在梵語成「Cīna 、Čina」。
舊說秦始皇統一中國,聲教遠被外國人,因稱我國為秦,支那即秦音之轉。「China」等於「中國」是近百年間在漢字文化圈形成的轉變。
今「秦」發為清音是在五代十國(約始於西元九百年)、宋、元期間,草原民族入主中原。「China」自始即為一地域名稱,而「中國」則是一個多重涵義的政治語詞,與國名無涉
文:施雅仁(Allen Shih) 「China」之由來 今日的中文使用者習慣將「China」與「中國」互譯似乎已是天經地義、理所當然。而日語讀音 「じん」(jin)、韓語為 「진」(jin)皆保留濁音。